(柑桔黄龙病来源评论之一)
宾业有
摘要:营养元素好象与柑橘黄龙病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然而经我们观察认定,营养元素的盈缺就直接决定黄龙病是否发生或发生轻重的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 营养元素 中毒 土壤 柑橘黄龙病
在我国乃至世界对各种营养元素有利的一面研究很多,对不利即负面影响研究很少,甚至不了解,以至引起了在管理上的混乱,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刘铮在中国土壤微量元素里把这种有害的影响分成了影响环境质量、形成污染和中毒三个阶段或档次。又依据在地壳和动植物有机体中含量的多少,又把各类元素分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超微量元素。在地壳构造、土壤形成、人为应用等几个方面,都直接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就是 这些营养元素的变化而引发的。橘 逾淮而北为 枳,上山而弃平,用肥不当引爆黄龙病,都是土壤元素含量不同或人为调整营养元素的变化引发黄龙病。
一、 桔逾 淮而北为枳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柑橘黄龙病案。早在2300多年以前,冬官考工记中记载:橘逾 淮而北为枳, 说的是柑橘种植越过黄淮再向北就是枳 壳。也可以说成淮南淮北,越过淮南种往淮北后就是枳 壳。这一直是我们心中的谜团,也是柑橘史上的千古奇案。橘 逾淮而北为 枳,或说淮南淮北橘变枳 ,这能够变吗?能变!这就是柑橘黄龙病,这就是红鼻子果!橘变枳 就是商品果变成红鼻子果。
为什么橘能变成枳 呢?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很清楚,这是“地气使然”,是地理环境条件变了,柑橘也就变成枳 壳了,并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经现场2300多年前能理解的现实东西。2300多年后由于我们不看现场却理解不了。却认为是折断了砧木苗或冻死了嫁接苗等等。事实上2300多年以前都不知道嫁接技术,直接的原因就是地气使然,不管文字上的 逾淮而北或者就是淮南淮北。据我的现场考查,淮南淮北的地理环境分界是比较明显的。以分界为标准,淮南就是江南红黄壤土,而淮北就是北方类型的盐碱土。这是土壤性质发生了变化,土壤性质改变完全可以决定植物的生死存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土质的改变引发植物 群落的不同,土壤性质的改变,营养元素的调节,确实是决定生物生死存亡和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加深对这一因素的认识,原来柑橘黄龙病的实验数据由于不认识这一基本原理,导致定性错误,引起整个的技术决策失误,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把喜欢生长在红黄壤酸性土的柑橘非要种到逾 淮而北的盐缄土上去,致使橘变 枳,这是营养元素盈缺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黄龙病。我们接不接受只是我们的思想问题。根本影响不了地气使然的自然规律。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某一植物适应于某一依赖的土壤后,再改变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轻者发生毛病,如黄龙病。重者会引起死亡。如石灰岩植物一定要引向酸性土,酸性土植物一定要引向石灰岩土,都会引起不适宜而死亡。
二、弃平上山
这也是黄龙病发生的自然条件逼迫人们就范的典型事例,也是橘逾 淮而北是 枳的延续。椐我们的调查,海洋土和沉积土都易感黄龙病,只要用肥偏差,甚至不施用肥料也因土壤的作用感上黄龙病。因土壤形成的特殊条件,这类土壤都较易形成黄龙病,因而都把柑橘种植往山上逼。同类似的柿子黑屁股也遇上同样的情况,原来种在北方区域的柿子是没有黑屁股的,黑屁股是南方柿子的专利。而如今北方柿子也大量发生黑屁股,这是假劣肥料使然。
所谓海洋土是陆地形成过程中海拔不高海洋退却较晚的土壤,包括海岛土海滩土等,如台湾、古巴等区域土壤。这类土壤的特点是柑橘种下去3`~5年就会引发黄龙病,甚至1~2年也会引发黄龙病。这一类的土壤若种植甘蔗含糖量较高。一般比种在红黄壤地上的甘蔗含糖量高5~6度左右,也就是说,在台湾、古巴或者是广东福建沿海等一些地方种甘蔗若含糖量是20度的话,把同样品种引回到内陆的红黄壤地区种植,含糖量只有14~15度左右。反过来说,凡是种甘蔗含糖量高的土壤,种植柑橘必定易感黄龙病,也就是说,这一类土壤是无法种植柑橘,或根本不可能种出柑橘。因为其原理与我发明的水果营养增甜原理有关。所以最先认识营养元素的盈缺是决定生物兴衰和生死存亡的最重要条件。而我们的黄龙病防治实验和数据的取得都是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求证的。所以冤枉了木虱,却始终分离不出病原 菌,这种不懂基础条件就做结论的做法,自然会引发原理应用上的错误。
沉积土也称冲积土,经千百年的雨水冲刷把可溶性的或称速溶性的营养聚集到了一起,这一类的土壤各种营养成分虽然没有海洋土丰富,但比常年受雨水冲刷的高山土,这类土要富有得多。站在新的土壤学来说,也就是肥沃得多。以肥沃的程度不同,种甘蔗的含糖量高低就不一样,绝大部分含糖量在16~18度左右。以含糖量的高低不一样,柑橘种植感黄龙病的时间在5~20年之间。当然这只是黄龙病与土壤的关系,引发黄龙病关系最大的还是肥料。将在不同场合重点探讨。我们在福建永春、南平以及广西桂林、柳州、来宾、梧州等地调查,凡是丘陵或石山之间的平坦地面的多种类型沉积土都是这种土壤。这种土是种植柑橘的中间土壤。在操作黄龙病防治时应引起注意。相对而言,高山土经过众多的雨水冲刷洗礼,把各种可溶或速溶的营养元素冲掉后更显纯洁,不同流合污,是最难感黄龙病的土壤。若不特别加大有毒肥料的施用,一般不会患上黄龙病。这类土壤的缺点就是质地较脊薄。所以在南方的丘陵地带,低洼、山冲、平坦地势的冲积土就易患黄龙病。在同样用肥的情况下,大约早5~10年患黄龙病。而丘陵的山坡地往往要晚5~10年后才患黄龙病。
三:肥料的影响
土壤确定之后,若不是人为地把柑橘种向盐碱地、海洋土等最易引发黄龙病的区域。其它土壤引发黄龙病主要是受肥料的毒害引起。无数事实证明,施用自产农家肥、有机肥的果园是绝对不引发黄龙病。只要施用商品有机肥以上的肥料,才有可能引发黄龙病。现在普遍施用的复合肥是引发黄龙病最直接的肥料,另外假劣商品有机肥、生态肥、生物肥也易引发黄龙病。复混肥引发黄龙病大致可以分为假劣类、普通类、标准类三个大类型。
1、假劣类:多为小厂家生产的冒牌货,表现为:绝大部分因滚盘造粒,大小不一,形状不一,颜色不一,外观光彩夺目,或称侵色明显,放在空气中吸湿 性强,水解易溶,火熔灰多。是国家禁止销售的产品,但市场利润空间大,经销商乐于推销这类肥料,可以当年引发黄龙病。若当年引发不了黄龙病,我们把其归纳为普通类肥料。
2、普通类:即检验可以达到国家标识标准的肥料,或基本接近擦边球战术的肥料。粗略看形状颜色都基本顺眼,亮度虽然不鲜彩,但也不显枯 燥,若肥料集中施,2~3年患上黄龙病,若分散撒施,一般3~8年左右患上黄龙病。
3、标准类:目前这一类的复混肥数量不多,我们 利用土方法检验统计了一下,在我们当地销售这种肥料大约有10个左右,从外表看,这类肥料形状整齐,形态一致,颜色不杂,标准的灰白或灰淡黄色,亮丽度不但不亮,更显枯燥。水溶性慢 ,火熔灰烬很少。施用时若采用撒施法一般10年不易患黄龙病。若懂得肥料配方平衡解毒法,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中毒而发生黄龙病。如果又懂得农药的科学施用,那基本上可以不会引起中毒,也就没有黄龙病。肥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柑橘黄龙病发生的快慢和轻重,以后还有针对性探讨
四 结论
1、土壤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以往对基础的了解太浅,才引起黄龙病怪罪木虱的错误结论。
2、营养元素的盈缺,决定生物的兴衰存亡,所以,营养元素的平衡调节,与生物兴衰、与柑橘黄龙病的是否发生息息相关。
3、肥料是人为强加给植物的营养,对某一区域特定植物而言,营养的盈缺或有毒,都直接构成对植物的伤害。
4、土壤、营养元素、肥料,对柑桔或对某一品种的柑桔,营养需求的平衡点在哪里我们无法了解,所以才有黄龙病。
5。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盈缺与生物的相关我们不了解,才有对黄龙病的错误定性,错怪木虱;对肥料的有毒我们不承认,才有黄龙病的铺天盖地。
6、只有认识土壤构成的区域差异,了解营养元素盈缺对作物兴衰的决定作用,承认肥料有毒的现实,才是根治柑桔黄龙病的唯一出路。
7、柑桔黄龙病是由区域土壤、营养元素、肥料的不同变化引起的严重中毒的生理性病害,决非木虱传染的侵染性病害。
8、柑桔黄龙病原来的错误定性只能把柑桔带向毁灭,我们对土壤、对营养元素若再不认识,对肥料有毒若再不承认,也将把整个农业生产带向毁灭。
五、探讨
1、只是我的一个水果增甜优质发明,促进了对土壤、营养元素盈缺、肥料有毒与黄龙病发生的最先认识。这个认识有利于黄龙病的解决,将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疑难杂症有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这个认识只是一个大原则上的认识,因个人力量有限,各个环节或多方面的条件完善及一些数据的取得,还需要大家的努力和国家大的科研机构的不懈探讨。
3、这个认识有利于促进大家换一个更现实的思维方式,更有可能促成很多发明创造的诞生。
4、社会的中庸之道,生命中的营养平衡是大家永远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