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生物演变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形成是按区域土壤、气候、光照、水分几大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木虱等于黄龙病,把木虱说成瘟疫,把木虱说成超自然,把木虱说成虚幻,把木虱说成了超物质,把木虱说成了精神,置木虱于土壤、气候、光照、水分之上,把木虱变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一切防治措施也只能遥向呼应,而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区域土壤地质构造的变化,也就是土质中各种元素的盈缺是确定生物群落基础中的基础,也就是至关紧要的第一关,为什么人有不同肤色,这是区域元素造成的,植物、微生物一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这也是区域元素影响的结果。原来我们远距离的生物栽培引种,只注意了光照、气候,而不在意区域的土质变化,而有着非常多的经验教训。包括苹果南移,小麦南移,包括黄麻种于北方而不结籽,红花草种于南方不结籽等等,这些都是区域土壤的变化,而引起植物生理的一些变化,以自然规律来说,是因区域土壤地质构造变化,引起营养元素的盈缺,才引起的一些生理变化,以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来说,它是一种缺馅性生理变化。造成这种缺馅性生理变化的还有甘蔗的含糖量,同一个甘蔗品种,不同的区域种植含糖量的变化有5~6度的相差之多,也就是说,在一个区域种植的甘蔗,若是甘蔗喜欢生长的区域,含糖量就会在20度左右,若拿到甘蔗不太喜欢的另一个区域种植时,含糖量只有14~15度。
含糖量差异大小的认识,是缘于我的一个水果增甜优质发明,也是我首先认识柑橘黄龙病是营养元素盈缺,而非木虱,而彻底否定木虱等于黄龙病的敲门砖。用营养元素的盈缺来解释黄龙病的发生一切,都合情合理,皆在情理之中,不像木虱等于黄龙病,再牵强附会,再讲成虚幻莫测,都还是漏洞百出,说是杆菌偏有拿不出病原菌,说防治,偏又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无法防治。而不敢称为防治,只称为治理。而依我发明的以水果增甜优质为基础,认识以区域土壤营养元素条件为其起点,来进行黄龙病防治,就都能有效地防治黄龙病,包括控制发生和治愈病树。
甘蔗种于古巴、台湾等海拔较低的海岛,或沿海地域时,因受海洋沉积土的影响,含糖量比种于红黄壤的甘蔗高5度左右,即同一品种的甘蔗在红黄壤上为15度左右,而种于海洋沉积土有20度左右。对于患黄龙病,这类土壤仅次于逾淮而北的盐碱土,但我们黄龙病的实验数据都不了解土壤类型,均做在了这类土壤上,而怪罪木虱,这种种甘蔗含糖量高的土壤,恰恰就是极易引发黄龙病红鼻子果的土壤,并不是木虱作怪,而是我们在技术上不认识,所以,同样的试验拿到红黄壤地来做时,木虱再怎样也传染不了黄龙病,才又引出一个木虱带毒和不带毒的怪理论,其实根本不在乎木虱带不带毒,而是土壤元素盈缺对红鼻子果的影响,所以说,木虱等于黄龙病是违反自然规律骗人的谎言。
因为含糖量的高低取决于营养元素的组成,不同的营养元素之间和互相配合之间,对一种作物是必需元素,或必需组合,对另一作物则是禁忌元素,或是有害有毒元素,而我们的科研目前基本上只停留在最明显的氯离子身上,对其他元素,或元素配合,基本上没有深入探讨研究,因而也就根本不懂危害,而一定加罪于木虱,所以对于黄龙病一定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否认木虱,才能根治黄龙病,才能不违反自然规律。
点评;
1、橘逾淮而北为枳是早在2300多年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段记载,说的就是柑橘种往越淮而北的盐碱土时,柑橘就会变成人不能食用的枳壳,变成现在人说的红鼻子果。
2、海洋沉积土只要浸一次海水就有黄龙病的发生,1969年福建省连江县的柑桔园被海啸淹过一次,就通通变成了黄龙病,不信请查连江县志。
3、同理,其它土壤只要放一次假劣肥料保证当年一定是黄龙病,不信也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