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节拍器 |
发布时间:2011-5-3 9:05:00 |
初学乐器的人都会购置节拍器,借助这一机器可以令自己更好地练习弹奏各种复杂拍子的曲子。而很多作曲家也会利用节拍器标记创作音乐作品的各种速度。 节拍器是一种能在各种速度中发出稳定节拍的机械、电子装置。最原始的节拍器是由巴黎人E· 卢列创制的,很多同类产品应运而生,但都不太规范。现在使用最普遍的节拍器是由奥地利机械师J·N梅尔策尔于1861年改进完善的。梅尔策尔的节拍器外部呈金字塔形,内部为时钟结构,由齿轮及发条带支摆“滴哒”声,这些嘀哒声的速度可根据刻在摆杆上的游尺刻度上下移动摆锤,进行调整速度,每分钟40-210拍。约在1945年,瑞士钟表业生产袖珍节拍器,形如挂表。现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石英节拍器小巧灵便,具有多种功能。机械节拍器也曾作为一种节奏性乐器使用。匈牙利作曲家G·利盖蒂在《交响诗》中用过100节拍器以不同速度鸣响。 梅尔策尔是贝多芬的好朋友,贝多芬的助听器,是在1810年左右由梅尔策尔为他制作的。贝多芬是最先采用拍拍器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有一次,贝多芬在送梅尔策策尔出行时,写了首风趣的卡农来歌颂节拍器的制作者。这首象征他们之间友谊的卡家,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第八交响曲》。这部作品的结构比较小,通常被称为“小交响曲”。不过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它照样是传统的四个乐器形式。德国作曲家舒曼评价这部“小交响曲”时说:“贝多芬的其它作品(交响曲)无论是在幽默的表现手法或体现思想意义上,都无法与这部”小交响曲“相比:特别是那些逐渐高扬的层次,如最后乐意的结尾,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 1813年秋,贝多芬又为梅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又名《维多利亚这战》),描写的是同年6月21日英特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 在诠释音乐中,速度决定风格。如果一首乐曲的速度标记为“极快的小快板”,假如用“慢板”来演奏,那不仅完全破坏原曲的意境,更打乱乐曲的结构。 贝多芬作品的速度,困扰的很多演奏家。贝多芬在世时,关于他的作品演奏的“正确”速度问题已经是争论焦点。有人认为,与贝多芬风格最接近的车尔尼和莫舍莱斯利用了节拍器,已经解决了贝多芬作品时弹奏时的速度问题。但是,那些用节拍器标记的速度记号,对于许多钢琴家来说,恐怕再提出的问题还要多。有些人认为贝多芬的记号有问题;有些人怀疑那些标记究竟是否是作曲家的最终意见;当然也有人坚持认为必须按照乐谱上的节拍器记号演奏。 贝多芬的《降B大调节器第二十九奏鸣曲》,作品106号的速度标记问题,恰恰就是最具争议的。瓦尔勒根据贝多芬的手稿、副本和初版本编辑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中,这是32首奏鸣曲中唯一标有节拍机速度的一首。其时节拍机才问世不久。因出版商的要求,贝多芬加了节拍机速度标记。四个乐章的节拍机记号都太快,但这里谈的是第一乐章。它的速度记号为2/2拍=138。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依照这个速度弹奏一下,马上就会发现,这个速度即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话,但整个音乐的进行还是会变得紊乱匆忙,这种速度布伦德尔称之为“一团糟”,他认为“在任何钢琴上,对任何人都是行不通的”。 钢琴家李赫特说得更干脆:“快不要相信节拍机的记号”。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对待,节拍器是“死”的,使用节拍器的人是“活”的,把握好“度”就可以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