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真 大 师 简 介 鉴真(688—763),唐代著名高僧,日本律宗创始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扬州市)人。十四岁于大云寺出家,从智满禅师为沙弥,十八岁从南山宗道岸律师受菩萨戒。唐景龙元年(707)杖锡东都,次年又入长安,于名刹实际寺从弘景禅师受具足戒。其后五年于洛阳、长安各寺潜心研究三藏,钻研律学。开元元年(713),开始讲经弘法,不久回淮扬故乡弘法布道。此后直至其东渡日本,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共讲律疏四十遍、律抄七十遍、轻重仪及羯磨疏各十遍。并于讲授间建寺、造像、开无遮大会供养十方僧,制三千袈裟施五台山僧,抄写《一切经》三部各一万一千卷,设悲田、立敬田、度人逾四万,江淮持戒律者,尊其为授戒大师,当时著名高僧辨秀、详彦、法进、灵佑等均为鉴真大师弟子。 天宝元年(742),日本遣唐使学问僧荣睿、普照及长安安国寺道航至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请其东渡日本传法,鉴真慨然允诺。于天宝二年(743)至七年(748),先后五次东渡日本,均遭失败,最后一次遭飓风袭击,漂流十四天,几经危难至达海南岛。其后用两年多时间,辗转广西、广东、江西并返。途中日僧荣睿去世,鉴真也因眼疾双目失明。 天宝十二年(753),双目失明的鉴真以六十六岁的高龄,率领众僧、艺术家、工匠数十人,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日本之行。他们从扬州出发,至苏州略受挫折,后改乘日本遣唐副大使大伴仲麻侣之船,于十二月十日抵日本萨摩国秋妻屋浦,二十六日入太宰府。至此,历时十二年,坚贞不屈,备尝艰辛,鉴真终于实现了他东渡日本传扬佛法的宏愿。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京都奈良,备受朝野接连俗的欢迎。始于奈良东大寺立戒坛,为日本圣武上皇、光明皇后、孝谦天皇等授戒。其他已授戒日僧纷纷弃旧戒,受新戒。天宝十五年(756)被任为大都僧。乾元二年(759)年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广德元年(763)圆寂于唐招提寺,年七十六。 鉴真东渡日本,对日本宗教史,文化史均产生巨大影响,至今日本佛教律宗以他为开山祖师,以唐招提寺为总本寺,鉴真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书法、绘画等介绍至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先行者之一。
阳朔鉴山寺——千年古刹重现辉煌
一、鉴山寺得名 鉴山寺原叫“临江寺”,因位于漓江之畔碧莲峰东北麓而得名。后来为什么更名为“鉴山寺”了呢?这还得从唐天宝九年(公元753年),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和尚留住阳朔临江寺的一段渊源说起。 我国唐代著名高僧、也是献身于中日文化交流的伟人鉴真大和尚为了弘扬佛法,不畏艰辛,曾五次东渡失败,直至双目失明后,第六次才成功东渡日本的伟大事迹。据资料记载,当年鉴真大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由海南岛返回扬州大明寺途经桂林,立即被桂林那奇山秀水、名刹古寺及摩岩石刻所吸引,便决定留住一年,借秀美的山水灵气进行休整再行东渡。大和尚在桂林稍作休息便乘船沿漓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对漓江两岸万山倒影形成的一幅幅
|
|
|